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新文化与人际和谐理念

 

作者:张凡凡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在讲话中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和谐理念的启发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称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古至今,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过不少流派。国内,古有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江湖派、公安派等,近有鸳鸯蝴蝶派、荷花淀派、伤痕文学等。国外,有欧美的现代派、表现派等。每一个流派都有独到的见解,具有革新精神,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丰富作用。
流派,是一定的思想意识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而思想意识是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而存在的。纵观古今流派,无一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例如,产生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其作品惯写才子佳人,反映了当时封建阶级和买办势力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影响迅速消失。新时期以来,作品又大量重印。(《简明文学知识辞典》)再如伤痕文学,直面"文革"期间满目疮痍的现实,揭露这场以"革命"名义进行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在人民生活心灵上所造成的累累伤痕。社会环境创造了流派。
  
同所有的流派一样,清新文化也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传统不是反现代。我提出了清新文化的理论。
  
清新文化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一方面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进一步对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定一个标准。"清新"作为一派人的组合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以和为贵,以和为善,"周而不比",团结一致,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做出贡献。因而,十二字方针"正义仁爱,纯正高雅,清新自然",正是清新文化的特点,也是衡量标准。
  
如是 ,清新文化应概括为:"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导向,兼收并蓄,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正义仁爱,纯正高雅,清新自然'为方针;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良传统思想体系为道德规范,注重气节、自强不息、刚毅正直、坚忍不拔等民族精神;强调艺术的起因和目标是艺术本身,勇于创新,具体形式如文学、书画、音乐、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不限,进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最新理念的再创作,综合古典和现代的精华,让传统文化更赋有时代性。清新文化体现了清新文学艺术各方面代表人物对清新纯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长远发展目标是重振泱泱文化大国的雄风,重新焕发悠悠文明古国的荣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促进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融合。"

                   清新文化理论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关系
  
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低俗的文艺作品以人性欲望为主题,不惜偏倚道德轨道,后而以"市场导向"为借口,并掠"回归本源"之美。少数文化人攀龙附凤、沽名钓誉,利用媒体歪曲事实,甚至不惜毁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追求个人名利无所不用其极。当今社会里、浩浩荡荡的经济浪潮下,不得不让人感觉到优良传统道德规范正被人们渐渐淡忘。

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的深化,必然产生一些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建立在公平正义、互相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是正常的,是可以调和的,但是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道德进行引导。因此,清新文化须以中国优良传统思想体系为道德规范。

清新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首先,清新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人提出了"正义仁爱"的要求,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
  
再者,清新文化以标新立异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率,并具有文化产品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
  
更有,清新文学艺术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特点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处世清静"是清新作品的主题,除了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需求,还能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平和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发表于《今日科苑》)

 

 



TAG: 理念 人际 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