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光明日报: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

       谷素萍

      针对近些年来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些低俗之风,一些有识之士如姜昆、毕淑敏、尹维新、张凡凡等积极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姜昆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就认为相声中“某些低级的笑料”“会让相声丧失其应有的清新”,他以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举例:“按说那年代什么脏的、臭的都能说,但难得侯宝林先生却有着一份文化自觉,懂得摒弃和他审美观点不吻合的东西,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清新高雅,所以最终能成为一代大家。”笔者十分赞同姜昆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文艺发展史上,凡是在文艺创作中提倡和践行清新之风的,都是进步的。在散文领域,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都提倡“言必近真”、“不尚雕彩”,不但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而且创造了平易畅达、清新自然的文风,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在诗歌领域,唐代大诗人李白坚决反对初唐那种雕饰、艳丽、虚伪的诗歌颓风,认为绮靡不足珍,提倡“清真”诗风,和其他优秀诗人一道彻底廓清了浮丽纤弱、堆砌铺排、无病呻吟的倾向,开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局面。可以说,中国当代一些文艺家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对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近年来,在社会上流行一种小清新审美风尚。这种小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当代人在奢靡生活中对文化的清新之风的渴望,表现了当代人在浮躁生活中对清新的文化生活的向往。小清新音乐是清爽的曲风和随意的创作。小清新文学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再兴高采烈的喜悦也写的很平和,再愤世嫉俗的事情也写的很冷静。这些小清新文学作品摒弃了浓烈的爱与恨,一切都是淡淡的、平和的,温暖人心、不温不火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一些人在追求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向往纯朴简单的情调。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抑郁不消沉,不寂寞不孤独。而上述一些文艺家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则在更高层面上超越了这种偏于柔弱的小清新文艺,是刚柔相济的文化。因此,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

  而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在文化发展上倡导“清真”、“清正”、“清廉”,就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

  首先,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甚至追逐狭隘利益,而是求真务实。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例的修补,而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只有求真务实的文化创新,才是“清新”的。

  其次,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弘扬正气。这种文化的清新之风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使偶尔反映正不压邪的现象,也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可是,也有一些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却不是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暮气和邪气。一些反腐文学作品,腐败分子花天酒地,穷凶极恶,而反腐英雄则是贫困交加,困难重重。人们感受不到基层民众反腐的力量,更看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必然趋势。在这个提倡和鼓励大家先富起来的时代氛围里,这些肤浅的描写不但没有引起人们对腐败的憎恶,而是激发了一些人的对腐败的羡慕。这种文化的邪气和暮气是与文化的清新之风格格不入的。

  再次,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绝眩惑,求真美。美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作家艺术家臆造出来的。因此,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求真美,绝眩惑。当下的个别文艺作品不以真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种眩惑现象突出表现在有些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为了更大的刺激和快感,加入了雷、虐、黄等各种调剂。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要坚决杜绝这种“眩惑”现象,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美。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就是要让艺术创作回归心灵,就是要秉承公正、践行清廉。那些把低俗当趣味、拿缺点做笑料、视情感为展示的创作,只会让艺术远离审美、远离心灵。一个社会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谐幸福的。倡导文化的清新之风既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也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2/12/nw.D110000gmrb_20111212_5-14.htm  光明日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574515.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TAG: 发展史 光明日报 领域 审美观 相声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