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张凡凡理论文章《新时期清新文化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探索》发表于核心期刊

 张凡凡理论文章《新时期清新文化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探索》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15年3月25日。

新时期清新文化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探索

张凡凡

(北京凡凡清新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朝阳 100022) 

      【摘要】“清新”的“清”字指的是风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学、儒学、佛学等中时常体现出“清”字,中国人通常信仰儒、释、道三种美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尤其是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三清为道家哲学学说的象征。在儒家、佛家的学说里也常出现“清”字。文化艺术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清的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是意境之魂。

     【关键词】清新文化 特征价值 社会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728-2462(2015)-03-003-04 

       清新文化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向上发展。清新文化坚守真理,以“正义仁爱、纯真高雅、清新自然”为方针,具有文艺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以标新立异、独特新颖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率,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从而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一、           “清新”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清”是中国文艺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文艺的历史语境中,它既是构成性概念,又是审美性概念。凡成为名家大家者,格调必清。可见,清的风格在文艺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清”的概念首先是作为生理学意义而出现在魏文帝曹丕的文气论里,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清”在先秦出现在音乐评论中,“耳辨音声清浊”。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将清字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而清字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但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诗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诗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它在古典文艺中的重要位置。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是尊清贬浊,以清浊论人。因此,“清”也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标准,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内心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清新”的“新”字,是创新,文化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有三个含义。首先,“新”字强调的是时代性。“清”本就有“出新”的意思,与“新”组合后更强调了出新、创新之意。清新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而存在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其次,“清”是刚柔相济的,有一种说法叫刚健清新,可见清新可以跟刚健在一起,因为“清”作为形容词是柔弱,而作为动词是刚劲的。第三,“新”相对于“旧”而言的,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态度很强烈,有着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种用“清”限定的“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脱俗的“新”。不“清” 无以新,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清新。清新文化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旧的修补,而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只有以真理为动力,才有前途和希望。因而,在这个只认强弱不问是非的时代,只有求真务实的文化创新,才是“清新”的。 

二、           清新文化的显著特征

       清新文化是倡导“清真”、“清正”、“清廉”文化,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的文化。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追逐狭隘利益,而是追求永恒真理。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清新文化是求真美的文化。清新文化是秉承公正、践行清廉的文化。

       概括地说,清新文化出现了这样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清新文化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坚决抵制畸形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少人过于追逐物欲,丧失了对精神的崇高追求,出现了畸形发展的严重现象。尤其是一些人正在奇幻视觉与娱乐假象的享受中消蚀掉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天真粉丝乃至忘记自己是谁的游魂野鬼。不少人在这种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精神的片面追求中畸形发展了。清新文化不但倡导人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而且反映人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批判人的畸形化片面化,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向上发展。

       第二、清新文化是一种追求社会共同发展的文化,坚决反对奢侈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可能出现五个手指一般齐的状况。有些奢侈文化助长了社会的片面发展。而清新文化则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人人都应拥有共同的平等的发展机会。在中国当代社会,人民群众并不强烈憎恨贫富差距,而是憎恨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甚至丧失。因此,清新文化强调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对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的反映。

       第三、清新文化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文化,坚决超越守成文化。清新文化所追求的创新不是自足的,而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这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由赶超的模仿和学习阶段逐渐转向自主的创造和创新阶段。清新文化正是应这种自主创新的历史阶段而生的。清新文化强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中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有利于克服民族文化的局限,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融入人类文明中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清新”不仅是文化的核心、主流,也是人类内心的诉求和共同信仰,这一诉求模糊了宗教和国家的界限。艺术和宗教的融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而文化正在逐渐取代宗教的作用。道教的三清境、佛教的美轮美奂的雕塑绘画、基督教的唱诗班,体现出了共同的“清新”的超然的境界,人在脱俗中,感受到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清风明月,忘记了世事的烦扰和琐碎,浸润在一片清新之境中,这也是清新文化的重要表现。

       第四、清新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文化。清新文化追求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清新文化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还有在抵制和拒绝污泥的斗争中保持自身洁净,不同流合污。因此,清新文化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清新文化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 

       三、           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

       清新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时代和人民对文艺的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文艺中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不倡导清新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文化是时代的呼声。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文艺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文化也是人民的呼声。清新文化正是应运而生的。

       清新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向上发展。首先,清新文化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清新文化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最后,清新文化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化界对清新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国当代文化界在理论上对清新文化的认识越来越自觉,一批文化理论家在倡导清新文化的同时深入地探讨了清新文化的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激浊扬清是时代和人民对文艺的要求。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可是,中国当代有些作家艺术家却不是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暮气和邪气、表现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人们感受不到、更看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有些人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这种可以颠倒黑白的力量面前。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这些文艺作品令人泄气、丧气,悲观、颓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提倡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就是抵制这种文化的歪风邪气和暮气,促进那些优秀文艺起到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清新文化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化界的现象,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向往,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以及整体素质获得提高。文化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思想指挥行动,思想尤其重要。文化具有教化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清新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应用广泛,可以有效发挥文化这一功能。人可以在清新这种意境中升华人格,也可以在这种信仰里净化灵魂。这就是说,清新文化不仅促进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化,而且影响了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新”是健康文化的一个基本品格。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则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清新成为整个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和品格追求。清新的文化生活不能缺乏物质基础,但不以物质的满足为手段,不以庸俗低俗为方式,不以因循守旧为目标,而更注重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创造。可以这么说,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体现了“清新”的文化生活品格。他们向思想的深处、向精神高地进发,做出了杰出贡献。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清新的美学,三者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清新”作为我国传统审美文化核心范畴所具有的生命力。 

       四、           激浊扬清是解决矛盾的方法

       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深化,产生一些矛盾。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应该用严肃的法律来进行解决。解决矛盾是维护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矛盾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乱糟糟的局面。一方面要“扬清”,一方面要“激浊”,就要给群众和社会提供清新的而不是恶俗的甚至腐朽的精神产品,这是必要的前提。在文艺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文艺的方向和作品的导向,影响人的发展和社会风气。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不良的文化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甚至严重的危害社会。

       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低俗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遭,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商品化庸俗化倾向严重。文化拜金主义、一切以市场为取向导致了有些人不惜降低艺术品位、出卖人格来迎合读者和观众,导致文化的庸俗化、恶俗化。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欺骗观众。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文学艺术不可偏离扬善抑恶的轨道,有必要提倡正面的道德观。只有清新盛行,那些假恶丑就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如果假恶丑不能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真善美永远不能真正盛行,只有坚决灭除假恶丑、洗涤污浊,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这个世界才会清新、美好。只有扬起文化的清新之风,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文艺的恶俗化才能得以坚决的遏止,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

       只有激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这正是清新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张凡凡,本名张凡,湖北黄冈人,文化学者,诗人,词曲作家,书画家,歌唱家,传媒人,研究生毕业,中国清新文化创始人、清新文学、书画、音乐创始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榜书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清新书画院秘书长,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副院长,清派网(清新文化网)总编。多次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艺术评论》、《民讯》、《民主》、《诗刊》、《词刊》、《散文百家》、《北京晨报》、《团结报》等刊物发表作品。她自小爱好古典文化,2002年提出中国清派文学以及清新文化的概念,以此引领中国文化潮流,并有志此生致力于此。她在理论、文学、书画、音乐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从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张凡凡组织举办了十一届清新文化研讨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孟建柱、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李智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可铭上将、总政原副主任袁守芳上将、军科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武警总部原司令员吴双战上将、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蒋光化、中央统战部原办公厅主任张志功、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汤加国公主殿下Salote、多国大使参赞等国内外各界领导、学者、文艺家给张凡凡和清新文化题词,对她在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杂志;是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是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文在线联合建设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专项课题合作单位;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具权威的传播媒体之一。​

封面

目录

内页1

内页2

内页3

内页4



TAG: 文章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