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的心灵需求呼唤清新文化

作者:李北海

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在发展,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称为“三浮”:浮躁、浮浅、浮夸。我在对外交流中,常常有一些外国朋友,特别是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所研究的人,问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精髓是什么?能不能给予一个概括的回答?我对他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高度概括,我认为核心是一个“和”字,这是对外的主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和”字的延伸意义很深远,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以至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说,看现在中国电影电视和其他一些文化作品里面,充满着暴力、复仇、斗争、勾心斗角等等,特别是中国的武打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缺乏“和”的精神。他们反问我,中国文化里面是不是包含着非和的一面?并说《孙子兵法》可能代表中国文化中非和的一面,中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是可以找到根源的。我回答说,《孙子兵法》是在国家处在分裂时期,体现了当时的思想家谋求国家统一的一种内在力量,并不是对外的主张,更与市场无关。我的这些回答,不能完全使他们信服,往往使交谈成为各说各话。

那么,中国文化核心到底是什么? 我们如何向外国朋友解说自己文化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张凡凡创导的清新文化思想主题挺好的,实际上是探索从深层次来解读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现在一些热的文化产业只能解决人们的娱乐,是一种娱乐文化,它不能够解决人们的精神上、心灵上的需求。人们的物质需求分两种,一种是一次性消费就完了的,是一次性的满足。还有一种是耐用品,耐用品就是长远的,过去有些家具是代代相传的。耐用品和非耐用品解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上也是这样的,一种是一次性消费的,像唱歌、跳舞、娱乐、相声小品等,这些热热闹闹的消费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但是人们更深层的心灵上的要求,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信仰,这不是那种热热闹闹、很肤浅的产品所能够实现的。古代留下来的、真正文化的精髓不是很多的,老子的一部《道德经》几千字,因为是一种思想、精神的升华,所以才能够流传到今天,至今人们也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孔子的思想主导了中国几千年,实际上他的作品也不多,严格的说他没有自己的作品,他写过春秋,但是真正孔子流传下来的是《论语》,是他的学生把他的思想整理出来的,语录式的这样一个作品。虽然《论语》的文字也不长,但是它集中了人类精神的精华,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它的作用。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精神领袖,经过他们深入的思考,集中了人类的智慧,才能够产生那样影响深远的精神作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心灵上的需要,解决人们更高的哲学信仰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不是那些浮浅的文化产品所能够解决的。从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看,人们更加关心的是你所说的清新思想,是这种可以深层次满足人们心灵需要的文化。人们只有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心灵有了归宿感,也就是有了理想,有了信仰,人的精神、素质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进步。

现在,在外交上也是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介绍给人家的都是热热闹闹的一些浮浅的东西,人家还是不可能从深层次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过去,人们把人的需要分成两种,一种物质需要,一种精神需要。我的思考,人的需要实际应是三种,一种是物质需要,即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存需要;第二种是精神需要,游戏娱乐、唱歌跳舞、写字画画、相声小品等等,这些都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第三种是心灵的需要,哲学、信仰包括宗教,都是属于这种,这也是一种精神需求,但层次更深,是心灵深处的需要。一般的精神需求是暂时的,而心灵的需求是长远的、终生的,理想、信念、包括哲学、宗教都包含在这里面。张凡凡提倡的清新文化应是属于人的心灵需求的范畴。这一类需求完全靠市场运作不行,需要国家重点加以扶持、推动。一般的文化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只要能赚钱的、群众需要的就可以大量生产,而心灵更深层次的精神作品,不是一般的产品,这个光靠市场不行,比如孔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不是靠市场运作可以来推广的,中国文化的核心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

世界上的国家和人群既使在最边远的地方都会有信仰。信仰不光指宗教,哲学也是一种信仰。宗教也是一种追求,它给人们许诺的是有一个美好的来世,宗教许诺给人们虚拟的未来。共产主义是希望给人们指出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实际上自古以来先哲们就有类似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地揭示和展望人类的未来,解决人们心灵的需要,使人们具有远大理想和追求,这是需要以超越的大智大慧进行潜心探索的伟大事业。所以张凡凡所从事的清新文化事业应当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社会的支持。(作者系中联部原副部长)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