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张凡凡文章《要积极倡导清新文化》发表于《中国领导科学》

要积极倡导清新文化

张凡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清新文化积极拥护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贡献。清新文化具有文艺作品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以标新立异、独特新颖的姿态不断提升人们的关注率,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让人们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平和的心态,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一、            倡导清新,抵制恶俗

2010年,中国文化界尖锐地批判了“三俗”即媚俗、庸俗、低俗文化现象;2011年,中国文化界猛烈地抨击了十大恶俗文化现象即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为了抵制各种恶俗文化的泛滥,这些年来大力倡导清新文化。而只有清新文化盛行起来,那些恶俗文化才会偃旗息鼓,文化发展的春天才能够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艺发展史上,凡是创作“清新文艺”的,都是进步的。在散文领域,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都提倡言必近真不尚雕彩,不但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而且创造了平易畅达、清新自然的文风,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在诗歌领域,唐代大诗人李白认为绮靡不足珍,坚决反对初唐雕饰、艳丽、虚伪的诗歌颓风,开创了诗歌的大繁荣局面。我们倡导的清新文化就弘扬了这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清新文化就是倡导“清真”、“清正”、“清廉”文化,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的文化。

首先,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甚至追逐狭隘利益,而是求真务实。清新文化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旧的修补,而是追求真理。在这个只认强弱不认是非的时代,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而不是以金钱和权力为动力,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败,才有前途和希望。因而,在这个只认强弱不问是非的时代,只有求真务实的文化创新,才是“清新”的。

其次,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文艺作品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使偶尔反映正不压邪的现象,也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可是,有些作家艺术家却不是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邪气,极力描写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的历史发展趋势。过去,有些作家艺术家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这种可以颠倒黑白的力量面前。现在,不少作家艺术家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一些反腐文学作品,腐败分子花天酒地,穷凶极恶,而反腐英雄则是贫困交加,困难重重;我们感受不到基层民众反腐的力量,更看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必然趋势。在这个提倡和鼓励大家先富起来的时代氛围里,这些肤浅的描写不是引起人们对腐败的憎恶,而是引起了一些人的羡腐意识。这种渲染邪气的文化是和清新文化格格不入的。

再次,清新文化是绝眩惑求真美的文化。清新文化认为美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作家艺术家臆造出来的。因此,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求真美,绝眩惑。可是,有些文艺作品却不以真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种眩惑在当前文艺创作中有相当突出的表现:不顾及人物的个性和身份,一律以性方面的内容为谈资;既不构成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环节,也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没有特殊的联系的性描写。这些所谓的“文艺家”不是创造美的东西,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没有任何掩饰和净化地暴露私人生活,完全不顾及众共形象,还美其名曰“艺术”,这些丑恶的行为不仅是对艺术的玷污,而且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犯罪。因而,清新文化坚决杜绝这种“眩惑”现象,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美。

最后,清新文化是秉承公正、践行清廉的文化。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谐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腐败的,人民就是怨怒的。而倡导清廉的清新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清新文化是积极健康的文化。而当代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败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一种腐败文化。因此,清新文化就是抵制腐败,积极倡导仁爱正义、纯真高雅和清新自然。

总而言之,清新文化以其清新自然的特点可以引导、满足人们对真、善、美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平和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文化,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坚决抵制一股雕饰、艳丽、虚伪的诗歌颓风,大力倡导“清真”的诗风,迎来了诗歌的春天。今天,我们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积极倡导清新文化,必将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            刚柔相济出清新

近年来,文艺界流行一种小清新审美风尚。这种小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当代人对清新审美需求的强烈渴望,表现了当代人对清新文化生活的向往。小清新音乐是清爽的曲风和随意的创作。小清新文学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再兴高采烈的喜悦也写的很平和,再愤世嫉俗的事情也写的很冷静。这些小清新文学作品摒弃了浓烈的爱与恨,追求淡淡的、平和的、不温不火的情调。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一些人在追求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向往纯朴简单的情调,似乎厌倦了奢华浮躁的生活。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抑郁不消沉,不寂寞不孤独。而清新文艺则在吸收这种偏于柔弱的小清新文艺的合理部分的同时,也容纳那些追求阳刚和崇高审美风尚的大清新文艺,提倡刚柔相济的文艺。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

这种清新文艺追求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这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不是随意而任性的,而是无法至法的不露痕迹的自由境界。正如苏轼所说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种自由境界是认识必然和把握必然的结果,是“画工”向“化工”不断转化的产物。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画工与化工之分。明代文艺批评家李贽在评论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琵琶记》时指出:“《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何为“化工”?何为“画工”?李贽认为“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可见,“画工”是情意未到的雕琢之作,而“化工”,则是不平则鸣的宇宙自然的造化。因此,清新文艺崇尚鬼斧神工的“化工”境界和出神入化的自然境界。不断地从“画工”向“化工”的转化,达到可以说

清新文艺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正如荷花,虽然她出污泥而不染,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没有经过蝉蜕,她就不可能纯洁和清新。因此,清新文艺不是单一,不是没经风雨的一尘不染,而是久经风吹浪打后的凤凰涅槃。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有些人则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而,“出淤泥而不染”不完全是“洁身自好”,还有在抵制和拒绝污泥的斗争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因此,清新文艺不是单纯,而是明朗;不是复杂,而是丰富。中国当代有些文艺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好像只有写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才能表现出全面的人性、真正的人性。这不是清新文艺所追求的。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人是很复杂的。遗憾的是,竟有许多人相信复杂装饰了人。然而复杂性是一种杂色,当然很便于适应任何环境,——便于‘拟态’。复杂性,这是在小市民社会的生活条件下,由于不断地为生活中的有利的安逸境遇作烦琐的斗争,因而引起的‘心灵’极度分裂的、可悲的和不正常的结果。正是这种‘复杂性’说明了下面的事实:在千百万人当中,我们很难得看见性格非常明朗的大人物,完全被热情所征服的人物——大人物。”(参见《论文学》,高尔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364页。)清新文艺追求的人物形象就是高尔基渴望看见这种非常明朗的大人物,完全被热情所征服的人物——大人物。

清新文艺特别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文与质是和谐统一。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确,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有适当的艺术形式,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一件艺术品,如果缺乏正当的形式,正因为这样,它就不能算是正当的或真正的艺术品。对于一个艺术家,如果说,他的作品的内容是如何的好(甚至很优秀),但只是缺乏正当的形式,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坏的辩解。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没有适当的艺术形式,就不可能真正表现出感动人心的内容。当代中国有些文艺作品尽管努力开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但是这些真善美却没有闪耀出动人的光芒。有些未来的真正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感人,但在有些文艺作品却不动人。这些文艺作品虽然尽力把握沉重生活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是因为在艺术上没有取得成功,所以走向了反面。因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完美的或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否则,就不可能永葆艺术魅力。不少文艺作品在问世时洛阳纸贵,但很快就尘封在历史记忆的深处。这些艺术作品就是因为缺乏完美的或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所以难以提供人们永久的艺术享受。清新文艺虽然要求文艺作品具有完美的或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但坚决反对那种为形式而形式的艺术倾向。当代有些文艺作品往往为形式而形式,甚至以华丽的形式掩盖空虚的内容。这是清新文艺极力反对和摈弃的。

 

 



TAG: 清新 文章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