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时彩大发快3规律

时时彩大发快3规律

原标题:来华留学生群像:从哪来,学什么,花谁的钱?

作者:赵鹿鸣 

“将在中国攻读医学学位两年。。。。。。想念你巴基斯坦。。。。。希望我能尽快回国效力。”

收到录取结果后,巴基斯坦学生drshurjeel hassan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更新了动态,言语中带着不舍与期待两种滋味。

异国求学尽管忐忑,但他不算孤单。2019年,超过50万人将成为来华留学生,在1000余所国内院校完成他们或长期或短期的学业——教育部的公开消息称,2017年起,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同时位列世界第三。[1]

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将中国视为他们求学的理想之地,但国内的声音总是喧闹。尤其是2019年7月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种种不合理的设定,将公众“若有若无”的怨气彻底点燃。

人们的质询集中在:是否给予了留学生过多的“超国民待遇”?留学生与国内学子的教育资源是否平衡?这些质询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来华留学生数据的认知缺乏。

本文整理了2003年以来教育部《来华留学统计年鉴》的主要数据,试图展现一个更准确的来华留学生群像:他们从哪些国家来?到哪些省份去?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的留学花销,是谁在买单?

  来华花销以自费居多

留学生的花销均由政府买单?这一传言并不准确。数据可见,2003至2018年,历年来华留学生从最初的77715人上升到492185人,自费留学的比例维持在九成上下。但一个趋势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覆盖比例的确在逐渐提高。

2015年初,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提高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标准,从本科生最低的59200元到博士阶段最高的99800元。[1]考虑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物价,该奖学金可以基本覆盖留学生在华的日常开支。这大大提升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也让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竞争变得格外激烈。

回应有一定的说服力。考虑到国内外学生的收费标准不同(留学生学费约为国内学生的四倍以上,住宿费为国内学生的十倍以上),多数留学生的学习花销理应不会很小。

但文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留学生能申请的奖学金,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政府奖学金而已,它还包括了地方政府与院校两个层级。

以电子科技大学学者董淼等人公开发表的一份报告为例,[4]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比例为32%,加上地方政府、院校提供的奖学金项目,覆盖面达到了95.1%。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提供类似项目的省份并不在少数——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道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数量大约在28000人左右,其中7000余人拥有各地提供的奖学金资助。[5]

比例尽管很高,但查阅补贴细则可以发现,这些由地方政府、院校提供的奖学金,通常会免去学费,并不提供或者提供极少的生活补助。更何况奖学金名额多向“双一流”高校倾斜,从更广的维度看,大多数留学生的来华开销依然需要自费。

从亚非来,到东部去

将2003至2018年视为一个节点,审阅各洲来华的留学人数,会发现:亚洲一直保持第一,这一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建设得到巩固。同样受此辐射,以中东欧领衔的欧洲来华留学人数也在近年来增长明显。反观美洲与大洋洲,近五年则略显增长乏力。

但变化最明显的还是非洲。十五年来,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了近四十倍,并在2018年成为既亚洲之后的第二大来华留学输出地。

人数增长的背后代表了中非关系的日渐紧密,这一关系又直接体现在中国对非洲教育援助的重视上——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中国承诺将在2018年底之前向非洲国家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这一承诺如约兑现。

而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再次承诺为非洲提供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同时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赴华交流。[6]这一计划也在如约实施当中。

对比欧美留学的高门槛,中国提出的诸多利好政策无疑是向非洲家庭伸出了一束理想的“橄榄枝”。“到中国留学”成为近年来非洲年轻人中的热门选择。

美日两国,则在排名上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再是来华留学的前三输出国,取而代之的是泰国、巴基斯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

尤其是巴基斯坦,来华留学人数在近十五年增长了二十倍。除了受到“一带一路”倡导的影响,另一个原因也与非洲各国类似,那就是中国提供的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2018年的统计结果是,京津与江浙沪两个地区吸纳了最多的来华留学生,而它们无一例外属于东部。

选择东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经济发达。环球网援引俄媒的一项调查显示,82.7%的外国留学生的来华目的是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其中95%计划在中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7]尽管这一步可能走得会非常艰难,但经济发达的地区始终是找到机会的突破口。

  专业之变:理工、经管与医学热度上升

我们已经知道了来华留学生的大致流向及其资助政策,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在学习什么专业?这可从另一个维度解释其来华的原因。具体来看,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观察:热度稳定的专业,热度上升的专业,以及反之,下降的专业。

事实上,“学习汉语”依然是当前留学生到访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短期进修项目占了来华留学项目中相当大的比重。

其它专业的热度变迁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热度上升明显的专业多为理工、经管与医学。其中,医学的变化最为显著,值得一提——中国MBBS(临床医学学士)学位近年来相继得到了印度等国的承认,[8]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亚洲学生来到中国接受高性价比的医学教育。

至于理工科的热度上升,其实并不惊讶。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中国高校在化学、数学、工程、材料等学科上的排名,整体已位居世界前列。[9]

反观那些热度下降明显的专业,则基本为人文科学和中医,它们并非仅仅在留学生那里受到了冷落,高考志愿填报反映出的结果同样如此,由此沦为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一道令人遗憾的景观。

国际化诉求

如果说站在国家的角度,吸引留学生来华带有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大国影响力的宏大愿景。那么具体到各个院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概括:国际化。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来华学习交流的境外学生数量为所考察的18项重要指标之一。2018年学位授权点的评估中,近五年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数据也是重点考察的21项指标之一。留学生指标,直接影响了院校的评估成绩。

而在QS等广受认可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国际化程度”也是影响排名的核心指标。这对于每一所依然保持或者冲刺“一流大学”称号的院校来说,“国际化”只能是一个使命,而直接看到成效的方法便是多招留学生。

这一逻辑并没有大的问题,但有一个矛盾是:并非所有院校都具有吸引高质量留学生源的能力。在指标的要求下,完成计划的辅助方式只有两种:降低录取标准,增加奖学金资助。这两种方式,均会引起公众对“超国民待遇”的争议。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看来,部分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成都某高校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此相对应的,是亟待优化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呼吁。

“怎么培养,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都还不够明确和制度化。。。。。。用以前国内学生培养的方式很难套用。”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李奇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透露,[10]只有明确提升了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他们才会增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同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质量的提升,不是一个目标,而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这一转变,中国尚有一段长路要走。在等待的时间里,每年逾五十万留学生将来到中国,与本土社会交互、磨合。他们是活力的因子,更是一套有关社会管理的新考卷。

copyright ©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