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快三人工计划群

北京快三人工计划群

新浪财经讯 8月2日消息,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今日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为“质普惠 畅金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曾刚表示,金融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到现在依然非常突出,尽管金融总量不小,新增信贷规模不小,但是从实体经济发展角度仍然有相当的群体所需要的资金是不够的。

难点在哪里?曾刚指出,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它的难点当然在于成本高,这个成本在于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从普惠金融的客户,包括小微、三农或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自身缺乏资产的抵押以及自身发展的脆弱性,经营环境相对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脆弱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第三方面,政策层面的难点,因为普惠金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现有的商业机制不能够完全覆盖的,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大量的政策予以配套。

曾刚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发展普惠金融的想法、提法,但是在政策层面上仍然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相互之间的协调是不够的。这是我们讲到的原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当中存在的重要难点,这也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在普惠金融当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以下是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各位手边有刚刚出版的2019年的报告,时间也有限,我想就过去的在普惠金融创新方面的一些实践作一个简要总结。

普惠金融的研究实际上已经非常多了,理论当中的研究非常多,国外的经验借鉴也非常多,但是在我们看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实践,尤其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不同。中国的内部,普惠金融的群体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包括地域上的差异、层级上的差异等等。在实践层面,始终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这个报告本身并不是想去做一个理论的重新的梳理或者研究,更多是想从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实践当中去总结一些所谓的最优的实践,觉得是代表了普惠金融创新的方向,同时也确实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的案例作为一些模板甚至模式,可以做更大范围的推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我们看到报告当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实际上刚才也讲到我们有很多的案例,最终并没有授牌,但是好的案例都选到了报告当中,都非常的有特点。

我简单汇报一下报告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我想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普惠金融,关于供给侧改革,前面领导、嘉宾都已经讲得非常全面,我就不展开了。

既然从供给侧理解普惠金融,而且我们今天来看,普惠金融的确也是我们当下谈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原因说明了在这样的市场当中确实存在金融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依然非常突出,这两天人民银行刚刚开了一个关于银行信贷结构的会议,在此之前会议也提出来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制造业等支持。你会发现金融总量不小,新增信贷规模不小,但是从实体经济发展角度仍然有相当的群体所需要的资金是不够的。这个原因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存在这种供求失配的重要原因来自于几方面的难点,意味着我们的普惠金融的创新,是针对这些难点而展开的。

前面专家、领导都讲得非常的清楚,我就不再一一展开。我们认为它的难点大概从几个角度去考虑。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它的难点当然在于成本高,这个成本在于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从普惠金融的客户,包括小微、三农或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自身缺乏资产的抵押以及自身发展的脆弱性,经营环境相对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脆弱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第三方面,政策层面的难点,因为普惠金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现有的商业机制不能够完全覆盖的,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大量的政策予以配套。这个政策不能光是金融政策或者信贷政策,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刚才讲它既会涉及到金融机构的问题解决,也会涉及到普惠客户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从这个问题来讲,除了金融政策以外,还需要其他的财税政策等等一系列的,涉及到农村还涉及到基础的土地政策方面的调整。所以,这些是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来予以支持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发展普惠金融的想法、提法,但是在政策层面上仍然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相互之间的协调是不够的。这是我们讲到的原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当中存在的重要难点,这也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在普惠金融当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实践当中,过去几年,从2019年报告当中总结中国的普惠金融创新的亮点在哪些地方呢?大概围绕着刚才那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金融政策体系,一会儿会讲到,前面王文刚主任已经非常详细介绍了银保监会相关的政策和体系,除了银保监会的政策以外,过去一段时间包括央行和其他的监管部门,甚至包括财税部门,都作出了配套的一些政策的安排,在过去一段时间非常的系统,一会儿会有一个简要的归纳。从这个角度来讲,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二是金融机构体系。前面王主任把银行业体系大概罗列,我们看到实际上除了银行业体系以外,过去一段时间,保险业以及其他的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甚至也包括一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在纷纷进入到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当中来,今天我们看这个市场,它的层次已经非常的丰富,而且里面的业务模式、创新的东西也非常多,一会儿会有一个简要介绍。

三是在中国数字普惠的发展是非常的显著,今天也讲数字普惠,非洲发展得很好。在中国,其实也是发展得好,而且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尤其以支付为基础的创新之后,相关的金融数字普惠创新在过去一段时间是层出不穷。不光是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商业银行自身数字化程度和数字普惠化方面的创新也已经走到世界前沿。这一点在国际上找对应的经验去学习,现在估计已经很难了。刚才建行的刘行长已经介绍了大行的实践,其实在整个银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以前叫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在数字普惠层面叫打通最后一厘米,移动端都在各自手中,极大拉近了金融服务对普惠人群触达的效率,在中国普惠金融创新里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模式。

最后一个是业务模式的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刚才也都提到,建行行长提到普惠金融的创新,不光是一个传统的信贷业务或者金融产品,而是一个生态和产业链,我们看到银行不单单是从单一产品角度提供这样的服务,而是把它当成一个产业链经营。在推动产品的同时,提升普惠金融客户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的机构大量的合作,通过开放聚合的平台,在整合各自的专业化的能力,极大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效率。提升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这都是在我们以往或者在其他地方、其他国家都很难看到的一些创新的亮点,这是我们报告当中主要去强调的这几个方面,具体的内容在我们的报告当中都有提到,我就不详细展开。

我简单讲一下刚才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从2015年推进普惠金融战略规划出台之后,整个中国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开始不断地完善,而且会发现今天涉及到普惠金融的已经不光是机构层面的监管政策,我们也看到在央行层面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等等,当然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在加快推进。正是这些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会看到金融机构自身的积极性不断地提升,前面几位领导都已经讲到,具体的数据我们在报告当中也都有。首先,我们讲政策体系的完善,这是非常重要,而且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的促进大力提升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过去看到非常明显。这是关于普惠金融政策的体系,而且它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构、不同类型的客户,相应的政策针对性也不断提升。比如说讲到财税政策层面上,除了财税补贴之外,过去一段时间,政策性的这种担保发展,实际上也是非常有助于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包括过去成立的国家的担保基金,针对中小企业的,也有针对农业的,农业担保体系的建设,这实际上在实践当中,对推动扩展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形式,也提升它的效率,而且在实践当中产生了非常有效的效果。诸如此类的内容,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过去二三年中看到非常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第二,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日益丰富。刚才王文刚主任非常详细介绍了银行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确实。刚才他还列出了一些我这里没有提到的像典当,内容是非常的丰富,机构体系。过去一段时间的特点,一是大型银行的下沉,确实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不多见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各大行、大型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而且在运用一些新的手段,加大这方面的投放。在过去一年当中,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原来的一些中小银行机构,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还包括村镇银行等等在内的中小银行机构,现在开始进一步地坚守主业,在监管的引导下面,也继续发挥着他们在普惠金融的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中小银行。大概城商行、农商行两类机构的资产规模在72万亿,占整个银行比例是33万,而且他们主要的客户,90%以上的客户恐怕都属于大的普惠金融的范畴。所以,中小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是必须要继续坚持,要支持他们的发展。

第二个要特别提到是保险业的发展,普惠金融谈的很多是加杠杆的事情,加大信贷投放,我们一直讲信贷是普惠金融很多内容。最近我们发现保险业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凸显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保险和担保一样,可以分散信用的风险,这样可以帮助银行信贷更好的去投放,这块是可以有助于加大普惠金融放贷的,这属于加杠杆的事情。保险还有一个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可以做降杠杆的事情,比如可以节约好多资金。保险业协会的领导也讲到。在实践当中,包括保证金的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质量保证保险等产品的提供。以前这一类是占压企业资金的,通过这种保险方式替代和置换这一类的保证金,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降低企业对这类资金的需求,实际上降低了企业杠杆的需求。同样是降低了整体的融资成本,实际上起到的效果更加明显,这实际上也是保险,尤其是保证保险在过去一段时间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有益的创新。

还有一点,普惠金融客户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身发展是相对脆弱的,脆弱意味着面临着非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不确定性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它提升发展能力,另外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比如农业领域的风险、个人健康风险等,依然需要保险工具帮他控制相关的风险。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支持和改善了普惠金融主体的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所以,这一块从未来来看,我们觉得保险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当然最近还有特别火热的互联网的“相互保”,现在已经号称几千万人的保险事业,这也是非常普惠的一个事情。好多争论也客观存在,但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实践兴起,意味着市场端有巨大如此的需求还没有被覆盖,这是我们讲到的另一方面的。

其他金融机构方面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深入参与到普惠金融领域,另外还有金融科技企业,除了比较熟悉的一些大型的互联网平台之外,现在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机构,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去更好的控制风险,更好的降低成本等等,这样提升整个普惠金融的效率。所以,第二个普惠金融机构的体系日益丰富,在这里面不光是提供资金的机构,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互相支持的体系,这是第二个。

第三,我们看到数字普惠金融继续深入,数字普惠的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看到数字化带来的对整个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改变,原来我们可能更早认为数字普惠可能就是支付的一个触达点,把大家交易的效率降低,传统的业务交易效率降低,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产品、很多新兴的产品是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开发的,比如今天看到的建行的快贷,在金融科技企业当中,像微众的微利贷,都是在传统的银行当中没有的一种产品,完全是依赖于数字化的基础、平台的模式重新发展出来的新的模式。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普惠,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对科技的应用,对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行的重塑,在这个层面上,整个深入,导致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渠道的概念,而已经嵌入到银行其中的一部分,并成为银行业务转型未来的方向,不光是银行,整个传统金融机构均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入已经进入到非常深入的阶段。

最后,普惠金融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刚才提到生态的概念,银行也在拼命去关注场景,最近ETC这件事情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事情。基于传统金融机构对这样场景的关注,这本身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模式的一些改变。在现在我们也看到,一方面以经营生态的角度进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开发的模式角度来讲,也从原来单一的金融机构,因为要去搭建一个场景,光靠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是不够的,也不见得是有效率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会成为一个聚合的模式,不同的机构都在这个模式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输出产品,针对特定的客群。这种情况下,是技术和平台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传统的产业链的一个重构。我们看到在其他行业早就已经发生了,在传统的包括物流、商贸,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业务模式实际上都在发生着重新的改变。金融也是如此,尤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因为原来传统机构面临诸多障碍,而靠自身很难解决的时候,一种聚合的模式由此而生。具体在文中有分析,可以把普惠金融的链条进行不同的切分,在切分之后有不同的机构参与连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在实践层面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各类机构都参与其中,到现在为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前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普惠金融创新特点大概的一个总结。另外,我对未来有一些展望。第一,我们要回到普惠金融的本源,现在讲普惠金融太多,到底什么是普惠金融,可能要探讨半天,刘行长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文章,广为流传,启发很多,为什么强调这个呢?我们要回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这要强调它的实质,非常重要,不然实践的结果和预期会出现偏差,需要一个正本清源。第二,普惠金融应该有基本的原则是需要去坚持的,这也是国际范围通行的标准,包括便利性、多样性、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以及大家强调消费者的保护,好的普惠金融或者好的普惠金融实践,今天选出来这些案例,实际上都是符合这些基本的原则。但是,一旦偏离这些原则,可能我们很难把它归入到有益的、好的普惠金融的范畴之内。第三,更加重视数字普惠的发展,前面李扬老师讲到了Libra这件事情,我们讲离我们可能会有点远,但是这是一个趋势,从我们实践层面来看,这确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方向,我们预计在中国未来普惠金融创新当中,数字普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创新最主要的方向。第四,我们要考虑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我们谈了这么多创新的模式,很多创新模式可能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中,不见得能够完全的容纳。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支持普惠金融创新的发展,也要守住风险的底线,怎么样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去更好保护消费者,同时为创新留下足够的空间,是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是从我们监管层面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对报告所作的一个总结,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copyright ©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