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分pk10是真的还是假的

一分pk10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关部门必须对各地的数据进行审计和监管,对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出现异常数据的地方进行核实,只有真正发挥对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查职能,让政府收支更加阳光透明,才能从根本上狠刹政绩虚报的歪风。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国家统计局网站前不久发布的《关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和建水县经济普查违法案件的通报》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统称红河州)泸西县和建水县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普查数据严重失实。建水县委和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提供虚假情况,严重阻碍统计执法监督检查,有关部门毁弃相关证明和资料,造成严重后果。

无独有偶,2018年国家统计局通报了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重大统计违法案件,17名官员因此而受到处分;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等多地数据造假也被通报。

统计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统计数据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的决策依赖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则需要从企业开始填报,统计部门层层把关,统计数据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管理的科学性。然而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统计中弄虚作假,上报给统计部门的数据失实,有的企业甚至停产了还在填报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7年以来不断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直接核查了一些地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问题,建议地方任免机关、纪检机关、监察机关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地方、部门领导和责任人的党纪政务责任。从2018年9月以来,国家统计局还曝光了多起统计违法案件及其责任追究通报。那么统计违法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呢?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王成栋说:“现在出现了一旦跟政府配合就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倾向,或者称号,或者是贷款,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统计数据造假根本上来说还是与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追求相关。所谓的政出数据、政出数字或者数字出官。”

企业工业产值与地方GDP增长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专家表示,统计造假行为侵害的是社会和国家利益。

从今年1月1日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全面展开。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而且智能设备制造、互联网平台服务、创业空间服务等一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将接受这次普查的检验。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能源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等。千万家企业的“小账本”将汇聚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数据。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媒体记者就“统计数据造假及统计法执法检查”提问,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表示,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目前统计法修改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尹中卿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统计法的执法检查十分重视。全国人大财经委分三个组具体组织了这次执法检查,先后赴6省检查,同时还委托7个省区市进行自查。执法检查推动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落实对数据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人一票否决制,加大案件的通报、曝光、查处的力度,全面排查、专项整治以数谋私、数字腐败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问题。

尹中卿说,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地方GDP总量大于全国核算,统计数据有水分,导致统计数据的公信度被怀疑;一些地方搞攀比、争位次,在源头上对数据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漏报;部门统计的标准、方法、口径和数据不一致,出现了数据打架,形成了“数据孤岛”,也有“数据烟囱”,统计信息共享推进缓慢。

此外,一些地方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追究不到位,对统计的违法行为处罚偏轻。

尹中卿说,2018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其审议意见的报告。从整改情况看,这次执法检查在推动突出问题解决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首先是推动挤干统计数据水分。地方各级政府对此前的统计数据挤水分,解决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减轻基层、企业和居民住户的负担,清理国家、部门和地方的统计调查项目。再次推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民间统计调查条例等与统计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也正在研究推进。

完善制度,保障数据真实

2012年施行的统计一套表企业联网直报,一定程度上在防范统计造假时发挥了作用,但作用有限。屡屡曝出的造假大案,根本在于“数字出官”的政绩考核体系,即便不考核GDP,换一套考核办法,仍然会滋生新的造假攻略。

在统计造假曝光基本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今天,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设计”出新的造假伎俩。

一是涉及部门多,二是政府部门不仅自己造假,还变着花样直接干预企业数据。这也发出了警示:在改进统计方式之外,还应探索建立企业数据申报与政府变相干预的“防火墙”。这实质也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之义。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对于确保国家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尤为重要。这也直接对应着各级政府的公信力、作风问题,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必须与责任承担相匹配。

近年来,国家统计部门多次强调要“严惩统计造假”,并且在通报违规情况及完善相关制度上,都有明显加码。

记者了解到,对于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国家统计局始终坚持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始终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将进一步加大对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造假、弄虚作假案件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依纪依规严肃追究普查违纪违法责任人责任,坚定不移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

为何统计数据造假屡禁不止?

这与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唯GDP论”“数字出官”分不开。有关专家指出,体制的缺陷也导致了“统计弄虚作假”。一方面,是缺乏独立性和超脱性、严重依附于政府行政系统的统计管理体制。现行各级统计部门实际上均是同级政府的一个工作机构,无论是统计人员还是经费,均由同级政府掌控。在这种管理体制背景下,面对渴求政绩数据的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显然不可能有什么“只对真实”负责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结果必然是,“官出数字”而非“统计出数字”。

另一方面,是过度依赖简单统计数字的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制。受制于这种简单、机械的“数字出官”的官员考核评价体制,再加上没有独立性的统计管理体制,在追求更“漂亮”政绩单的强烈冲动下,“统计弄虚作假”显然就具有了十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根治“统计弄虚作假”,一方面,要强化对“弄虚作假”等统计腐败的处罚、惩治力度,不仅要追究其行政方面的违规责任,更要穷究在刑法层面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尽快改进和完善极易导致“统计弄虚作假”的“官出数字”的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如为了增加独立性,对统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或干脆将其从行政系统中剥离出来,直接对人大负责;大力培育民间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统计;增进官员考核评价体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变单一的“数字考核”为更具科学民主含量的“民意考核”“选票考核”。

前述专家表示,在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的同时,通过完善制度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不能多报虚报、瞒报谎报,不敢少报漏报、凭空捏报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必须对各地的数据进行审计和监管,对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出现异常数据的地方进行核实,只有真正发挥对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查职能,让政府收支更加阳光透明,才能从根本上狠刹政绩虚报的歪风。

copyright ©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