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从上古文明看“清新文化”活水源头

                  作者:陈宏一

从张凡凡的清新文化思想理论来看,清新文化具有人类文明的共性与普世价值。

《道德经》阐明了清新文化根本要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一”即自然生生不息真炁能量与永恒法则。“得一”即生命元神真炁能量贯通自然真炁能量,使得“天人合一”以炁贯通。炁即“清”的根本所在。

什么是“炁”?

应该是华夏文明之天文、历法、医学、丹道、音乐、武术、书画、建筑等所有领域的最终归结所在——炁化万物,不仅是自然界万物,而且是文明领域所有存在。得炁则生,出神入化,失炁则亡,黯然失色。

换言之,中国文化所有领域的终极功夫在“得炁”,炁即生命真火原动力,来自宇宙先天混元真炁,被现代人简化为“气”。由文字传递的能量与信息相去甚远,而明了内涵的时候,炁与神紧密关联,用心体悟,得炁则气定神闲、神清气爽、心神安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出神入化、神采奕奕、华夏神州、气韵非凡、气贯山河、节气、气节……等词语,都是得炁而成就华夏文明,成就精彩生命。

如何得炁?

华夏文明上古时期是一个神州气(炁)韵贯通天地的博大篇章。距今87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鹤类尺骨的骨笛,是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丰富的可发七声音阶的远古吹奏乐器。还有众多考古发现,均表明华夏文明源自生命真炁贯通自然,早在上古时期已具备天文、历法、医学、丹道、音乐、武术、书画、建筑等领域非凡成就,而非以今观古的“荒蛮”、“愚昧”,进而表明“得炁”是生命贯通自然的先天本性,并且表明《道德经》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其思想渊源来自上古文明。

后天过程,由于人的过度思虑、情绪、欲望和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伤心费神,耗神散炁,则需要以回归先天真炁为本,经过后天锻炼,守护与提升真炁。古人有“性命双修”之说,是通过站桩、太极、静坐、书画、音乐、农耕等方式修行命功,又以敬天法祖、传承文化等方式以及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而修行性功。两者紧密关联,既连接与聚合真炁能量,又修补漏洞,减少耗散真炁能量,最终“得炁”,取得生命各领域成就。

清新文化的落点是“新”。从宇宙自然规律和《道德经》思想得出结论,一切以“常”为“新”,“常”即自然真炁能量与运行规律,遵从自然为“新”,给人带来新生命、新生活。

“常”还意味着恒常的精神、灵魂的初衷。祖先圣贤与伟人英雄不忘初衷,以“常”回归新常态、开创新时代。音乐家、书画家则以“常”清新质朴,聚合能量,取得非凡成就。普通人与普通生活同样以“常”为“新”,以“常”为“乐”,简单朴实,常新长乐,而非喜新厌旧,喜乐无常。

可见,清新文化以“炁”为源头,以“常”为落点。真炁常存、血脉贯通、性命双修、意识稳定、明确主体、守护真理则“清新”,是一个极简生活方式与人性修养的基本功课,蕴含朴素的敬天法祖、道法自然生命信仰和真理追求。历史以来任何时代拥有“清新”的个人风尚、社会风尚与政治风尚,则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健康等诸多领域。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溯清新文化的源头,从华夏上古文明——中国根文化深入探索,发现具有意识、信仰、人性、伦理、制度五方面元素平衡稳定、大道至简的文明特质,开创世界上远古至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奇迹。相对奢华、繁杂的学术、宗教与社会风气而言,清新文化从根本上带来人性清爽,为新时代注入清流。

欢迎各界专家投稿评论清新文化思想,投稿邮箱804304785@qq.com,微信13718830705。

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