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只留清气满乾坤

从美术评论的角度,我讲一下对于张凡凡女士高举的“清新文化”大旗的理解



一、书画家要善养“清新之气”

书品如人品,诗品如人品,画品也如人品。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强调了艺术家要饱读诗书,才能气自华,诗、书、画、印一体,达到文人画的最高境界。中国文人画从大唐帝国就开始了,大诗人王维就是代表性画家。关于达到文人画的最高境界,儒家与道家有不同的理解。儒家孟圣人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不太理解,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翻译成今天用的白话文,“浩然之气”,就是正义与道德相辅相成,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不用邪恶去伤害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就充满天地之间,就无所不在,就最宏大,最刚强!书画家要善养浩然之气,我理解就是,要养儒家力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这是儒家对书画家修“清新之气”的要求啊!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书画家修身养性的正能量!

道家如何理解浩然之气呢?从起源说的角度,道教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对书画家修身提出的最高要求,就是“道法自然”。道家始终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才是书画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审美追求。道家一贯注重养生,只有道法自然,书画家才有可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长命百岁,成道成仙。清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清爽而新鲜。“清新之气”就是“清爽而新鲜”的艺术修养,所以,从儒家角度,从道家角度,书画家都要“善养清新之气”。


二、书画艺术要穷追“清新之风”

中国书法分真、草、隶、篆、楷、行诸种书体,中国画又分花鸟、人物、山水三大画种。中国书法与中国画,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国粹,合起来就是“中国书画艺术”。前面谈到书画家善养“清新之气”,书画家创作的艺术品是不是就有“清新之风”了呢?我查了一下,古籍文献中第一个提出“清新”这个概念的,是晋人陆云的《与兄平原书》。陆云说:“兄文章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陆云主要是评价陆平原的文章“高远绝异”,“清新相接”,有“魏晋风度”。大诗人李白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太白也力倡自然之美,反对雕饰之功。宋人苏辙《次韵任遵圣见寄》评诗也说:“诗句清新非世俗,退居安稳卜江天”。上述三大文人都是谈诗文“清新”,但在传承千年的文化中,诗、书、画、印不分家,诗文也不分家,用在书画艺术风格评估上,“清新”两个字非常合适,非常贴切。只有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阴阳才平衡,善恶才平衡,美丑才平衡,真假才平衡。

中国花鸟画有“四君子”,那就是梅、兰、竹、菊,是文人画钟爱的审美对象,特别是梅,文人雅士们喜欢得不得了。古今诗人咏梅的诗词数以千万计,得志的文人和不得志的文人都喜欢咏梅、画梅,关键是以梅言志。今天,我就在展厅里见到墨梅了,也见到兰、竹、菊了。咏梅诗词,我个人最喜欢三个人的:第一个是陆放翁陆游先生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多么孤傲、多么高冷,多么富有奉献精神的冬梅啊!第二个是毛润之毛泽东先生的《卜算子+吟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第三个是元人王冕吟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千古绝唱,将军们和艺术家们,一定与我同感。因为从古今咏梅诗词与书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冬梅一样高洁孤冷的文人人品、诗品与画品,找到洋溢在书画作品里的清新之气!

张凡凡女士是活跃在中国书画界的“民间人士”,我看过她画的翠竹,清气满满,清新如怡,看她画的翠竹我想到郑板桥的两句题款诗:“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张凡凡女士笔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画中之竹,我用七个字概括:“有香、有骨、有气节”。我也看过她画的中华龙,傲视群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说“正气爆棚,游目骋怀”。套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高手在民间。张凡凡女士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古装范儿的弱女子,但是她一个人扛起了“清新文化”的大旗,而且一扛就是十多年!有这么多首长、这么多艺友、这么多媒体参加每一届“清新文化研讨会”,我想说明:张凡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祝福我们的生活天清气朗、惠风和畅;祝愿朋友们福如东海、紫气东来;祝我们分享的“清新文化”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2016114日书于北京澧兰居


作者简介

覃代伦,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评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读专家。全国性社团兼职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委会常务理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