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新文化论(清新论)

清新文化论

 张凡凡

  要:清新文化根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与此同时,它又强调时代性和与时俱进。清新文化倡导“清真”、“清正”,弘扬真善美,它坚决反对恶俗文化。新时代亟需清新文化的洗涤,人民呼唤清新文化和清新生活方式的普及清新文化在文学、书画、音乐等领域有不同的表现。清新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畸形文化;二、追求社会共同发展,反对奢侈文化;三、追求创新,反对守成文化;四、清新文化是刚柔相济的;五、清新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高度统一;六、清新还是丰富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七、清新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雕琢,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八、清新思想具有普适性,没有领域地域的局限。

关键词:清新文化;时代性;普适性;清新生活方式

 

Theory of the fresh culture

Zhang Fanfan

AbstractThe fresh 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s rooted fro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zes the timeliness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fresh culture advocates "pureness" and "uprightness", which promotes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t resolutely opposes evil and vulgar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leansing of the fresh culture People call for the fresh cultur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fresh lifestyle.  The fresh culture ha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ture, painting, music and other fields.  The fresh culture also ha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pursu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resolutely resisting misshapen culture; pursuing social common development and opposing luxury culture;  Pursuing innovation and opposing conservative culture; the fresh culture is a combination of rigidity and softness; pursuing natural extent reached and pursuing the high unity of laws and purposes; also advocating harmonious unity of richness and clarity; opposing the carving of forms that separate from content, and pursuing 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and the unity of rich and bright colours and plainness; the fresh culture also has it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without  any limitation of fields and regions. 

Key words: The fresh culture; timelines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fresh lifestyle

 

2003年2月22日,我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学》,首次提出了“清派文学”的概念。清派文学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之精华并体现现代形式,是纯粹的文学。立本道义、文字清新、意境惟美是清派文学的基本特点,也是衡量清派文学的标准。诗歌发自真情实感,而不纯粹流于形式,以意境和神韵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是清派诗歌的特点。在清派文学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清新文化的概念。本文将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清新文化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倡导清新文化的时代必要性及其表现形式和特征进行论述。

一、清新文化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清”和“新”的概念

“清”。首先,“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中国人通常崇尚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例如,道家的清静无为的理念以及“三清”学说;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即“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境界;儒家所强调的清正。由此可以看出,“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概念之一。清新文化和艺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清新风格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一个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意境之魂。其次,“清”不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是中国文艺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中国文艺中占有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清”首先出现在魏文帝曹丕的文气论里,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文章和艺术作品以“气”为主导,分清气和浊气两种。这里所说的“气”,指作者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和作品的风格。他强调“文气”是先天的禀质,文章要表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作品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风格。人的清浊决定了文的清浊。只有作者的品位、品质“清”,作品才会体现“清”的风格。凡是名家大家,其格调必清。再次,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审美风格已逐渐固定下来。早在先秦的音乐评论中,已经出现了“耳辨音声清浊”这种关于“清”的论述。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 将“清”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清”同时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它的内涵直到明代诗论家才加以概括,形成有关“清”的诗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这决定了其在古典文艺中的重要位置。再有,古人在选用人才时,以清气、“清”的品质为主要标准,任用清气之人才能政治清明、国运昌隆。清气即是正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尊清贬浊。“清”也成为人物品评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

“新”。“清新”的“新”指的是创新,强调的是时代性和与时俱进任何思想、文化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增强原创能力,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断进步。清新文化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原创文化。由于“清新”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文化体系“新”有三个含义。首先,它强调的是与时俱进。“清”本就有“出新”的含义,与“新”组合后更强调出新、创新之意。清新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时代而存在,不可能一成不变,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其次,“新”相对于“旧”而言,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愿望很强烈,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种用“清”限定的“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第三,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的。“清新”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对陈旧东西的修补,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的创新。

(二)关于清新文化的概念

清新文化以清新思想为核心,以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为方针,反映文学艺术家、社会各界及大众对清新风气的追求;以优良的传统道德思想为道德规范,注重自强不息、刚毅正直、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等精神,强调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活动、媒体及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之为核心将正直的文艺家聚在一起,给纷扰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界注入清流不清无以新,倡导清新理念、发展清新文化就是激浊扬清,抵制、去除邪气和暮气,以优秀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清新文化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可让人们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淳朴之风,缓解人们来自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不仅可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因此,清新文化的理念具有普适性,不局限于文学艺术的范围,对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引导、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清新文化及其理念能够助推个人、社会和国家向上发展。清新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和继承的成果,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理念再创造。它力图融合古典和现代文化之精华,对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是先进文化的一个杰出的代表。清新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重新焕发悠悠中华文明古国的荣光,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推动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融合。总之,清新文化立意深远,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摒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可促进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促进国体健康,体现国家软实力,可作为国家名片,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清新文化倡导“清真”、“清正”,弘扬真善美,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而是求真务实。清新文化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真理作为最高价值,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真理为动力,才有可能引领全体人民战胜各种腐败,才有前途和希望。因而,在只认强弱不问真伪的时代,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的。

其次,清新文化是弘扬正气的文化。清新文化弘扬永恒正义,强调文艺作品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发展过程,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可是,有些作家艺术家却不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邪气,极力描写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过去,有些作者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这种可以颠倒是非黑白的魔力面前。现在,有些作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新生的未来的力量。从一些作品中我们感受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必然趋势。这种渲染邪气的文化是与清新文化格格不入的。

再次,清新文化是绝眩惑、求真美的文化。清新文化认为美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作家艺术家臆造出来的。因此,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求真美,绝眩惑。可是,有些文艺作品却不以真美打动人心,而以眩惑诱惑人心。这些所谓的文艺家不是创造美的东西,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清新文化坚决杜绝这种“眩惑”现象,追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美。

最后,清新文化是秉持公平、践行清正的文化。一个社会只要是上升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正的,就是和谐的,人民就是幸福的,文化和生活就是清新的。而一个社会只要是衰落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腐败恶俗的,人民就是怨怒的,文化和生活也是恶俗的、腐败的。因此,清新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清新文化是积极健康的文化。而当代恶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腐败的文化,是当代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清新文化,将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社会健康稳定、国家进步。

二、倡导清新文化的时代必要性

(一)清新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声

当今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很多现象表明,很多人的思想已经偏离了健康的轨道。不倡导清新思想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清新是时代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大大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但是,在这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此,广大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意。因此,清新也是人民的呼声。清新文化产生于危机的时代,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是由于人们思想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公正缺失。在那样污糟的环境下,清新文化应运而生,横空出世。

《文化建设论》里谈到: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数情况下,精神产品的“两个效益”是统一的。也有“两个效益”不统一的时候,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有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版不了。而一些低俗恶俗的东西似乎市场很好,但给社会带来精神污染,社会效益极遭,对社会的危害大。因此,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坚决服从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导致有些人不惜降低品位、出卖人格来迎合读者、观众和大众,文化、思想庸俗化、恶俗化。有些人用一些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欺骗观众,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违背道德违,规违纪违法。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社会公平,污染了文化环境,搞乱了人的思想。社会发展不可偏离惩恶扬善的轨道,需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必须提倡正面的道德观。只有清新盛行,假恶丑才会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如果任由假恶丑横行肆虐,真善美永远不能畅行。只有坚决灭除假恶丑、洗涤污浊,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世界才会清新、美好。只有弘扬清新之风、倡导清新文化理念,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严厉的法律手段,才能有效遏止恶俗文化、腐败文化、一切不健康、污糟的思想,我们才会有一个健康有序、公平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只有去浊扬清、坚决清除不良不健康的因素,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得到净化。

文化发展、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趋势深化随之带来了一些矛盾。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偏离了道德方向的矛盾须用严肃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妥善解决矛盾是走向和谐稳定的必经之路,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道德环境、文化环境的净化对于良好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恶劣的道德、文化环境让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思想败坏,严重危害社会。要使清新盛行,一方面要“扬清”,宣扬清新文化理念,以之引导社会文化与生活;另一方面要“激浊”,消灭假恶丑,让其遁迹匿行。我们贯彻的是“双百”方针,同时,坚持“二为”方向,就要给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清新的而不是腐朽的精神食粮。有没有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文化的方向和作品的导向,影响群众思想发展的方向,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健康,影响整个国家的向上发展和欣欣向荣。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思想指导行为。总而言之,如果文化不清新,人的思想不清新,到处一片污糟,社会就会颓废,国家就会衰败。所以,思想、文化是否清新对于一个人、社会、国家是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清新文化适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清新思想刚柔并美,也刚柔相济,真正做到清而不失之单薄,华而不失之奢靡,巧而不失之纤巧。“清新”是一种意境。画家之所以常以梅、兰、竹、菊入画,是因为梅的高洁,竹的坚贞,兰的静逸,菊的孤傲最符合文人高士理想的品格,最适合寄托情怀。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龙泉窑的青瓷、朴实无华的古典家具,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种美沁人心脾,沉浸其中,使人如入梦境。在清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很多经典古曲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将人的情感与大自然融合得天衣无缝,符合人们对于清新作品净化心灵的功能诉求,从而成就了不朽的艺术。

“清新”是一种信仰。人们可以在清新这种意境中升华人格,也可以在这种信仰里净化心灵。文化具有教化作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思想情操。清新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可以发挥文化的这一功能,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塑造人的高尚人格。可以说,清新文化适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清新文化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这种发展
640.webp
640.webp

微信图片_20190717135526
微信图片_20190717135526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