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新文化”引领新世纪文学创作的思考

“清新文化”引领新世纪文学创作的思考

                                                                              刘剑峰

一、       清新文化的由来

  清新文化由张凡凡创始,来源于清派文学。清派文学是以中国优良传统思想体系为道德规范,是古典文学的现代形式,是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文学。立本道义,文字清秀,意境高雅,古典惟美是清派文学的特点,也是衡量清派文学的标准。比如诗歌是为情感而作,不是形式翻新,评判的标准是意境和神韵。从而延伸到文化艺术,则是以哲学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儒学文化中经常体现出字。为此清新文化中的“清”字揭开了它的渊源。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是艺术之魂,更是清新文化的根基和根本。清新文化倡导的字,是创新,只有和着时代的脉搏,推陈出新,才能使文学艺术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和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才能持续不断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才能使文学艺术作品实现其本身的功能。清新文化以创造清新的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强调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仁爱正义,纯真高雅,清新自然的创作方针,弘扬传统文化中注重气节、自强不息、刚毅正直、坚忍不拔等民族精神,通过文学、书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创新,把清新文化打造成主流的思潮、流派或文化品牌,崇尚清新纯粹的艺术风格。清新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最新理念的再创作,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品牌,综合古典和现代的精华,使传统文化更赋有时代性。清新文化是倡导清真清正清廉文化,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扬真善美的文化。

首先,清新文化弘扬正气伸张正义。代表清新文化的文艺作品应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读者群的心灵注入震撼和力量,通过人物塑造的成功是人们坚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其次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人与亦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各种文艺思潮泛滥鱼龙混在的情况下,更不能被一时的狂热和躁动所迷糊,坚持本真,坚守正义和正气,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真善美。

再次,清新文化秉承公正、践行清廉。坚决反对恶俗文化、物欲文化,积极倡导清新自然、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还世界一个清明乾坤。

二、新世纪文学的形成与清新文化

   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清新文化有着相当的渊源。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大致可以划分为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等四个阶段。所以研究新时代文学就必须回顾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从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来看,在60年的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出现了两次高峰时期,现今正处于迷茫求索的阶段。

第一次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逐渐形成了注重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自觉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 广阔的历史内容的史诗性,对民族性格进行具有历史的纵深度的开掘,创造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以及从历史进程中所汲取的昂奋的战斗精神,出现了《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红岩》、《茶馆》等一批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弘扬革命正气,讴歌英雄人物,在那个时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清新文化的典型案例。

第二个高峰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即所谓 “新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与发展,以题材的广阔性、揭露生活矛盾的深刻性与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与歌颂功能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揭露与鞭挞阻碍民族振兴的腐败和消极的事物和现象,歌颂和赞美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人物。作家倾心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努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独特性,在历史的纵深运动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根源及发展趋向;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陈奂生(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陆文婷(谌容《人到中年》)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显示出了作家们的这种追求,表现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王蒙等一批作家还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中吸取艺术养料,以丰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开拓,进行了多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充分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活力。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比较来看,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有代表性的是:以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卢新华、刘心武、从维熙、冯骥才、周克芹为代表的伤痕文学派、以茹志娟、张一弓为代表的反思文学、以蒋子龙、高晓声、路遥、张洁为代表的改革文学派、以莫言、杨炼、张承志、阿城、王安忆为代表寻根文学派、以高行健、刘宾雁、张贤亮、王土、余华、阎连科的自由文学派、以王朔、石康、李傻傻、张一一
为代表的自由文学派、以魏明伦、狂狷、宁财神为代表的荒诞文学派、以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韩寒、刘呐鸥、穆时英、巩巩幻想者、田茂泉、阮云华、欧阳一叶(巴基斯坦)为代表的青春偶像派等一系列流派和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主旋律、正能量作为亮色,促进了这一时期社会阶段的发展。不难看出,应该说这两个时期的文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作品与作家与生活的联系,反映社会、历史的广度、高度、深度,文化含量的充沛,精神的积极向上,激情与理想主义,都十分感人。把文学的三个精魂”——人文关怀、使命感和良知激情,也都发挥到感动人和激励人的程度,从而进入民族文学与文化的总体积淀中。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文学艺术大都是清新文化的范本。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格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80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最为活跃最为高涨的时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客观上难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在主观上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缺陷。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时代共名的状态是指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共名不但概括了时代主潮,而且可能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社会见解的主要参照。不管艺术能力的高低,其创作的作品都可能被时代认可。8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形成宣传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消费型的文学作品、纯文学三分天下的创作格局。

新世纪文学是90年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新世纪表现出新的活力,在传统文化受到质疑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因素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参照物,被作家或草根作家人为的放大,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对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这种背景下作家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很可能会被无意识的引导,有的甚至会误入歧途。作家的个人性因素(包括个人的精神标杆)与共名构成矛盾关系,也就是产生了“无名”的慨念。所谓无名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指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不能达到共名状态。文学创作上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并由此走向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1999-2009属于新世纪文学。在这个时期,文学进一步市场化,“80成为媒体和市场炒作的新的热点,有些作家严重地表现出消极写作反文化的性质。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玻璃碎片看世界,有的作家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作家干脆表示要去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作家思考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还有的作家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夸大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空间……从而形成了陌生的无名状态,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发出了独立声音,形成震动幅度不同的“共鸣圈”,形成“无名”状态下真正的“心灵共鸣”,尽管幅度和频度或许不够理想。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心灵史》等,都堪称是这一时期文学界的重要收获,也是一次神圣庄严的落幕。

但从90年代的文学也不难发现它所含有的无名还有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产量高、作品印数多、题材广泛。长篇小说年产量达到部以上。在进入世界文学格局、参与文学对话方面,也与以前有大的突破。有些作品质量上乘,有些难免功夫欠缺。

第二、作品缺陷多。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反映社会的广度深度、历史感的有无与深浅、思想 文化含量等则是参差不齐、良莠混杂。有一定数量的作家自以为自己的工作是码字而已,目的主要停留在经济效益上,为了发表而发表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作家更是少儿甚少,远离生活、疏离社会、与历史断裂、反串历史、不追求思想意义与文化含量的作品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网络已经普及的时代,草根作家、网络写手为追求私利把色情、暴力等作为主色调在自己的作品中人为的渲染和夸大,从而使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健康发展的负面作用日渐凸显。据报道,《全村女人的梦中情人:极品小村医》《霸占全村美妇:山村美娇娘》《恶魔囚爱:佞少军官在身边》《美少妇的不伦之恋:小镇情人》《草根官路青云史:谋权》等20部淫秽色情互联网作品;《比基尼美女表演》等4部色情互联网视听节目,点击量数百万次,危害社会公德,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文学边缘化现象也日益严重,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过少关注生民疾苦,故意调侃社会缺陷,缺乏社会热情更无社会激情。创作方法上,伪现代派、玩弄叙事技巧充斥市场,追求从创作到出版的商业化、追求市场效应、粗制滥造等。

第三、文学理论被扭曲。曾有人说,文学与时代无关,与时代越疏离就越回到文学的本真。这种理论的倡导不乏人在。文学是作为人类活动和自我实现的基本领域,文学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创造,以艺术形态反映社会、服务社会,是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积淀,是艺术地再现高于时代生活的载体,这才是文学的本真,但是已经被忽视和弱化。

数量多、缺陷多、理论误区的困扰,致使文学作品的本真作用越来越小,甚至会走向它本真的反面,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清新文化”是必然和必要的。

 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时期,也有充满清新的文字在产生和生长,老诗人白桦的《从秋瑾到林昭》横空出世,一道闪电,照亮了大地。小说创作也不乏佳作,《羊的门》、《省委书记》、《国画》、《小姨多鹤》等长篇小说以及《国家机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中篇小说,无疑是引人关注的重要收获。这些不但昭示着关于文学写作的基本律则——真实是文学的力量之源,只有直面历史和现实,文学的力量才能深入人心,文学作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给现实社会注入一种清新和自然。

三、清新文化引领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几点思考

诗人叶匡政以《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为题,用悼词的形式向旧的文学时代告别,回应网络时代新型的文学形式。现代的文学趋势将向何处,“清新文化”如何有所作为应当成为思考的当务之急?
  民谣、童谣、打油诗、街坊俚语作为文学的雏形,是浅意识文学,蕴涵了文学的因素,是文化的运用,是乡村、街市、社会大众口头文学的起源。今天的网络文学是口头文学形式的延伸,蕴涵着浓厚的文学成分,但这些不属于笔者本文研究范畴。

面对新的文学现状,清新文化要想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最大限度地根植清新文化理念。作家个体的创作实践与不断更新的观念发生碰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观念,所以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可喜局面,不难看出,不断更新的理念影响或者促进者作家作品的隐形导向,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让作家或者新生代作家了解清新文化、理解清新文化、认同清新文化、实践清新文化,使清新文化真正的根植于作家的头脑中,才能使清新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结出硕果。

二、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以星星之火的态势,打造清新文化品牌。传播清新文化,组织清新文化理念研讨、清新文学作品研讨会、集中推介清新文化代表作家作品、组织开展清新文化作家走基层活动等等。建立新媒体、传统媒体清新文化品牌建设基地,建立媒体与清新文化作家艺术家间的深层次互动机制,在有现实意义的清新文化活动的良性互动中,清新文化协会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三、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拿起文学批评的武器拓宽清新文化阵地。要以作家的良知、高端定位的感知,敏锐观察、伸张正义、弘扬正气、激浊扬清。要敢于、善于拿出文学批评这一武器,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还一片政治清明、文化清新、和谐自然的文学艺术蓝天。

(作者系世界作家协会中文界副主席)



TAG: 文学 新世纪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