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风骨清逸的清新文化

风骨清逸的清新文化 

 作者:郭婉云

       文化有气骨风格之分其实能更好的将其传承发扬,因为这是基于其自身的气象品质和特有的文学语言的。

       比如清新文化这一思想,就创始人而言,我才初初拜读过创始人张凡凡女士的古典诗作,她像一株莲一样临风出尘,世间情态就如大自然的雨露风雷一般,会让她的心为之颤动,却又像莲瓣上的露珠一样,微微摇曳之后终又隐于淡然。她是俗世里难得的心思清洁之人,读她的诗,不自觉就会入境,像她的《游故园》里有一句“虚竹藏幽径,青柏掩雕梁”,与古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觉得禅意十足。

       文化有了风格之分,文学爱好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某一种或某几种思想理论的影响,从而不断朝某一个风格靠拢,加深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相关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自己的行文品格,更有文化归属感。这从文化发展的社会大方向来看,也是非常有利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写文章用字词趋于匠气,有些过于精雕细琢,从而会失去一气呵成之感,流于堆砌。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却不知道该从何改起。直到我了解到清派文学,明白这是一种古典文学的现代形式,是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文学。在此基础上,张凡凡女士又创新提出清新文化这一概念——清,是浩然正气,是沉淀于俗世凡尘的一缕诗意的淳美;新,是不断的推陈出新,不固步自封的一种态度。清新文化的特点就是立本道义,文字清秀,意境高雅。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正是需要有这样的认知,方能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因而,我在读诗书或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不  再像以前那般,只一味注重词藻的华丽,致使内容空泛无味,而是渐渐懂得文章诗词的意境最为重要,恰如《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学诗时所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就叫做‘不以词害意’。”我到这时候才真正领略几分。

       以前追求文字表面的鲜妍,喜欢将看来的字词堆砌在一起,像是“相思一剪东逝水,明朝何处落梅花”之类的,我自己都并不想表达什么,只是盲目去写而已。后来看了张凡凡女士的诗,让我忽然想起了李清照,都是这样的心思细腻,清洁幽婉。遣词用句都清丽雅致,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我从中受益匪浅,有时候晚间辗转难眠,一般地也写下几句像是“夜来愁浓不成眠,宝帘闲挂枕函偏”“寒夜惊起独推窗,岭树脉脉庭露白”之类的话,虽然还是稚气,可是毕竟比之前言之无物要好一些了。

       所以说真的,对于大多数热爱文学的人而言,能够顺着自己的喜好去寻找到一种文学风格,不仅能集中地获得更丰沛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归属于某种风格,得到好的发展。

       文学的理论风格各异,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新气象,是让我们更好的关注文学的一个平台。清新文化就是这许多文学风格中的一缕清流,濯当世低俗之风,自成风骨,驱走人心的浮躁不安,让人得以恬然平和,有回雪吹风之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